当前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公益动态 > 公益项目

跨学科课堂 | 当语文课遇到科技素养课

来源:本站  最后更新:2020-06-24 15:34:23 作者:佚名  浏览:1525次

课程在钟摆之中,

一时摇向奠定基础的扎实的学科课程,

一时摇向充满灵活性和操作性的活动课程,

一时宣称要适应社会,

一时又倡导为了儿童的需求。

就中国当下的现实情境而言,学校整体课程很难达到完全的优化与平衡

但选择部分“先行”课程,带动教师参与并引发他们课程观和学习观的变革

却是有可能的!

——《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 张悦颖 夏雪梅

 

    《中国科技教育》2019年06期中《小学科学课堂的跨学科教学设计研究》一文中提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既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探究未知,还要求学生像工程师一样运用各学科知识在创设的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这里就体现了跨学科融合的重要性。

2019年,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陶营镇柿园小学的马老师和全国其他1000所学校一样,收到了“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项目组提供的的教材与实验包。这位兼带语文课、科学课等多门课程的马老师,一直在思考,除了单独开设科技素养课程,如何让这门课程还能对其它学科课程有帮助?于是,她做了这些尝试。


当语文课遇到科技素养课——《走马灯奥秘》
    马老师目前担任学校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在《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课程》教材到来之前,她给孩子们上过一节语文课《走马灯的奥秘》。尽管课文中字字句句介绍着走马灯的外形以及转动的奥秘,马老师还提前搜集了有关走马灯的图片和视频,但孩子们还是不明白什么是走马灯?走马灯为什么能“走”?走马灯的奥秘是什么原理?
语文课虽然上完了,孩子们对文本内容一知半解,更别提提升他们的写作与口语表达能力了。

制作一个走马灯

    直到项目组送来了《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课程》的物资,马老师在研究教材时惊喜地发现,三年级“智能制造”领域正好有一节课叫做《走马灯》。教材中不仅详细讲解了走马灯的结构、运动特点、科学原理、提供了物资让学生亲自设计和制作一个走马灯,还启发学生如何改进自制的走马灯、探索传统走马灯的现代改进。马老师班级的孩子随即上了一节科技素养课程《走马灯》,他们自己亲自制作走马灯,在蜡烛点燃走马灯在转动时,他们都惊叹道:“啊!原来走马灯的奥秘是这样的!”趁热打铁,当马老师再拿出《走马灯的奥秘》语文文本,孩子们不再是当初的迷茫和无话可说,而是你一句我一句地用文字介绍着走马灯的奥秘。

这才是我理想中的活起来的有灵动的语文课,马老师分享到,“很有幸可以兼任科学课,才看到两门课的融合度是这么的恰到好处! 不仅使得孩子们提升了科学素养,又让语文的文字跳动起来,真是“两全其美”的融合!

当语文遇到科技素养课——《肥皂泡》

    通过科技素养课《走马灯》与语文课《走马灯的奥秘》融合的成功尝试,给了马老师很大的信心。

    又有一次,她给孩子们上冰心的《肥皂泡》这篇课文。课文中冰心奶奶用优美的句子描写了儿时“想象肥皂泡”——“制作肥皂泡”——“吹肥皂泡”——“制作肥皂泡”,马老师希望孩子们可以感受文字的优美,并能背诵加以运用。但一节课下来,课堂效果没有达到她的预期。

    于是,马老师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孩子们参照课文中的制作方法,回家动手制作一次肥皂泡。这时,孩子们变得非常积极,他们不仅制作了肥皂泡,还把整个过程用文字记录了下来,并且把每个环节都介绍地非常详细。有些孩子还从网上寻找这背后的科学原理。

    

在这两节课的尝试中,马老师感受到了,语文课活了起来!

    《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应开放、多元,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

    现实生活是学习语文最生动、最鲜活的课堂。而现实生活总是多学科的复合体,所以,我们需要给学生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马老师通过科学小实验的动手操作,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语文学习生活经历,又让学生明白了背后的科学原理。

 

    科学课促进语文课文本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语文课又促进科学课探究能力、反思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夏雪梅博士在著作《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中,对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做了这样的解释,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是基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核心概念与能力,或者基于一套超学科的概念体系的共同作用来促进对世界的深度理解。学生汇聚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学科概念来解释现象、解决问题、创造作品,从而产生新的理解,创造出新的意义。这是他们在一个学科中无法做到的。

    《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课程》除了让学生在“做中学”的同时,为语文学习积累了真实的生活场景,还能与语文课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除语文课之外,《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课程》与数学课、美术课、信息技术课等融合,还能带来哪些惊喜?

    期待项目学校老师能有更多的尝试!